井塘樓

出自政大記憶網
於 2025年3月27日 (四) 15:18 由 113405543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摘要

井塘樓在1975年興建,1976年完工,整體建築面積為3,622.33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為196,800平方公尺,原稱為研究大樓,後為紀念余井塘[1]先生而重新命名。

規劃

這座建築的外觀為純白色圓弧型,有小白宮之稱。在樓層規劃上,第一至三層及地下層共設有37間辦公室與教室,第四層則規劃為24間研究室,以滿足研究需求。[2]原為研究所使用,後為紓解教學和研究空間不足的現象改為教育學院用大樓。

興建

新建工程案於1975年2月12日舉行破土典禮[3],隨後,於同年3月4日正式開工興建,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在1976年7月20日建築順利竣工並正式啟用,啟用後供教育、政治、外交、財政、中文、公行、法律、統計、會計、邊政、經濟、國貿、三民主義與歷史等研究所使用,在8月30日由李元簇校長主持落成啟鑰儀式[4],象徵這座建築正式投入運作。

此建築由政大第五任校長李元簇發起興建,設計與監造則由澤群建築師事務所的修澤蘭建築師負責,建築工程由吳協興營造廠的吳圍承包,水電工程則交由弘霖工程公司施工。 在施工過程中,為了符合實際需求,將建築計畫進行了變更,使原本新台幣6,687,500元的造價調整至7,287,500元。[5]

整修

為因應「教育學院」的成立,並符合「院館合一」的校園規劃目標,井塘樓在2002年由教育學院的湯志民教授擔任整修規劃設計代表,提出整修需求,在採購評選委員會議中由許伯元建築師取得工程設計監造優先議約權。整修的空間規劃和設計上,學校舉辦了公聽會議,廣泛聽取師生意見,使整體設計能符合教學需求。2003年公開辦理發包作業整修,於2004年完工。[6]

舊資料

座落於社資中心旁邊的圓弧建築物為井塘樓,原稱研究大樓。由於政大各研究所分散,且缺乏研究室,1974年擬興建研究大樓1座,以供原本分散的各研究所辦公與上課之用,1976年完工,目的在於紓解教學、研究空間嚴重不足之現象。

研究大樓落成啟用後,分配教育、政治、外交、財政、中文、公行、法律、統計、會計、邊政、經濟、國貿、三民主義與歷史等14個研究所使用。其後為紀念余井塘先生而重新命名,余井塘先生曾任政大在台復校籌備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後出任總統府資政。

參考資源

  • 〈校園建物歷史—圓弧設計的井塘樓〉,《政治大學校史 1987~1996》,(臺北,2007.05),第1版
  1. 〈校園建物歷史—圓弧設計的井塘樓〉,《政治大學校史 1987~1996》,(臺北,2007.05),第1版。
  2.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一二期,政治大學,第十五版,頁18。
  3.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一三期,政治大學,第十版,頁17。
  4. 《國立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一八期,政治大學,第三十版,頁48。
  5. 台北市工務局,1976年9月13日,使用執照副本,編號:65使字第1507號。
  6. 陳今儀,2004年,〈學校舊建築物整修的思考與實務--以政治大學井塘樓為例:專訪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湯志民教授〉,《教育研究月刊》,200412(128期),頁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