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裕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董金裕,1945年生,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孔孟學會

董金裕(1945-),國文學者,1983年到校,任教於中文系,歷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曾任教務長(2003-2006),2010年退休,獲頒名譽教授,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副理事長。

生平[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董金裕,1945年7月生於苗栗縣竹南鎮,自幼穎悟,就讀竹南國民小學、竹南中學初中部、新竹高級中學,成績優異,表現傑出。高中時期喜歡文學,曾投稿《中央日報》、《新生日報》副刊,並以文藝青年自許。入學大學時,曾於外文系與中文系間抉擇,後因考量將來就業問題,選擇就讀師大國文系。大學畢業後,同年考上師大國文所及政大中文所,最終選擇就學政大中文所。進入研究所後,師從熊公哲教授,並以《章實齋學記》獲頒碩士學位。其後再考入博士班,由高明熊公哲教授聯合指導,撰寫《宋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並受教於著名學者,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衍聖公孔德成先生。

1983年進入政治大學執教,先後擔任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歷任中文系系主任(1997-2000)、文學院院長(2000-2003)、教務長(2003-2006),暇時並在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中興大學中文系等系所兼課講學。2010年自政大退休,獲頒名譽教授。曾多次受教育部邀請,擔任國文教科書編輯工作,曾任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小組召集人、國立編譯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編輯小組召集人,以及國立編譯館高中國文教科書編輯小組委員。平時也活躍於學術社群,曾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第一屆國際道家學術大會代表人、第二屆國際道家學術大會代表人、孔孟學會執行秘書兼《孔孟月刊》、《孔孟學報》主編、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理事、常務理事等職。

學術貢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除了學位論文外,《懷舊布新集》是文化評論文章,反映對時事的關心;《忠臣孝子的悲願—明夷待訪錄》是疏解經典的介紹文字;《正氣文選析》是文章選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解說》是首出之祭孔典禮解說;《宋儒風範》是突破門戶,直究宋儒精神之作;晚近更有《朱熹學術考論》新作面世。其中《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解說》一書,現已翻譯成英文、日文、也準備翻譯成韓文,影響及於海外。就以〈擴增大學聯招錄取名額並非萬應靈丹〉一篇文章,寫於民國75年,距今20餘年,對應於現今大學錄取名額的寬鬆,以及衍生的複雜問題。至於思想義理研究,前人往往建立門戶概念,漢學、宋學不同,心學、理學有別,在此是彼非中建立論點;或是援取詮釋標準,強調唯心、唯物之判,唯理、唯氣之分,在方法觀念上辨析是非,而溯其淵源,自周汝登《聖學宗傳》、黃宗羲《明儒學案》即是如此,但老師之作,擺脫門戶,絕無依傍,唯求釐清事理,以《宋儒風範》一書,泯除家派,但求儒者風範所在,至於其他相關篇章,如〈朱熹與四書集注〉一文,回歸於朱熹撰作歷程考察,就頗有從經學論理學之用意,凡此種種,論理。綿密,文字簡潔,唯求古人之真精神。

行政貢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行政方面,自受聘靜宜大學中文系主任開始,屢屢承擔行政工作,嘗自言及,處事必須設想久遠,當時堅持聘任新進教師須以博士學位為條件,以因應未來學校評鑑,曾延聘顏天祐、李豐楙、鮑國順、王文顏諸教授,不僅為學校注入新血,日後更是學界精英;負責《孔孟月刊》、《孔孟學報》編輯工作,更在期刊評鑑風潮之前,引進審稿制度,用意在於提昇刊物學術品質;舉辦救國團「國學研究會」,以多元之課程設計,提供中學生與中學教師了解國學,潛移默化,培育國學種子,當時聘請之研究生服務員,日後也都進入大學任教,至於影響學員選擇進修深造,更是難以計數;擔任政大中文系主任,為求師資交流、資源共享,推動與臺大中文系、臺師大國文系、清華中文系跨校選課措施,並且打破門戶觀念,延聘各大學優秀學者。

中學教材編撰[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從高明教授將編纂「國中國文教科書」一事,交由老師負責開始,後來與國立編譯館合作,編成「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國、高中國文教材」等教科書,日後又從國編本102 2009年2月號學林人物進入審訂本,不同層級,不同範疇,不同年代,有著相同的投入與用心,數十年來,數以萬計學生,得以建立文學涵養,了解國學基本常識,影響難以估量,從剔除戒嚴時代的政令宣導文字,將《四書道貫》「三綱八目」義理架構,回歸於四書原本脈絡,援取流行歌詞、引介翻譯文學,凡此種種,打破傳統窠臼,不同於「政治正確」的思考,而是增加趣味,開拓視野,以學生為主體,回歸於文學本位,逐步建立臺灣語文教育之規模。

參考資料[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董金裕 閱萬品人歷萬般事 董金裕 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