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院館」:修訂間差異

出自政大記憶網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7 次修訂)
第1行: 第1行:
[[image:綜合院館.jpg|right|200px|thumb|{{image:綜合院館.jpg}}]]
[[image:綜合院館.jpg|right|350px|thumb|綜合院館,1995年興建,2000年完工,位於山下校區西側操場和景美溪河堤之間,為地上16層樓,地下2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
[[image:綜院圖書館.jpg|right|350px|thumb|綜合院館圖書分館位於南棟一樓,自1997年起開始規劃,2001年3月16日正式開放使用,經常可看見同學於此處讀書和小憩。攝影者:林鈺喬,攝於2025年。]]
[[image:綜院連儂牆.jpg|right|350px|thumb|綜合院館一樓留有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連儂牆,迄今同學們仍會針對各類社會議題,不時在牆上張貼文宣以發表聲音。連儂牆的存在已與同學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形成眾聲喧嘩卻又自然共存的校園一隅景象。攝影者:林鈺喬,攝於2025年。]]


==原初規劃==
綜合院館,1995年興建,2000年完工,位於山下校區西側操場和景美溪河堤之間,為地上16層樓,地下2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ref name="name=1"> 彭明輝,2007年5月,〈校園建物歷史-綜合院館,屹立寥廓〉,《政治大學校史》,第1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ref>


因校園朝山上校區規劃之理念,<ref name="name=1"> 〈校園建物歷史-綜合院館,屹立寥廓〉,《政治大學校史》,(臺北,2007.05),第1版 </ref>學學院大樓(現今之綜合院館下稱社科院大樓)於1991年2月22日校園規劃委員會及使用單位公開評定,由錢紹明建築師設計獲選社會科學學院大樓計畫興建於後山校區[[季陶樓]]後側新闢山坡地,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之建築,總建坪為7128坪,用途包括院所系辦公室、教授研究室、研討室以及教室。<ref name="name=2"> 《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九三,7976頁 </ref>同年6月21日,本建築由東帝士營造公司以新台幣2億3980萬元得標承造並完成發包,全部工程預定於1993年3月底前完成。<ref name="name=3"> 《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九五期,第四十六版 </ref>
==規劃==
綜合院館稱為社科院大樓,原本規劃興建於山上校區。1991年2月22日校園規劃委員會決議,擬興建社科院大樓於山上校區,經公開選,由錢紹明建築師設計,東帝士營造公司得標承造。建築基地位於[[季陶樓]]後側新闢山坡地。同年6月21日預計1993年3月底前完工。<ref name="name=2"> 國立政治大學,1991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3,第39版,頁7969;國立政治大學,1991年7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5第46版頁8112。 </ref>


==停工==
1991年11月12日,政大山上校區坡地發生地層滑動,造成木柵老泉里45巷張姓居民老宅後側坍塌,環山道路斷裂長度約六百公尺,校區土地塌陷約六公頃。發後,校方委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組成專案小組展開調查,並於1991年11月21日召開第十次校園規劃及校舍興建委員會議,討論社科院大樓和男生宿舍大樓興建計劃所受之衝擊,會中決調查地層滑動原因,並研擬綜合院館興建替代方案。<ref name="name=3"> 國立政治大學,1991年12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7期第57版,頁8315。</ref>


1991年11月12,後山校區發生地層滑動,滑動土層造成木柵老泉里四十五巷張姓居民老宅後側坍塌,環道路斷裂長度約六百公尺,校區土地塌陷約六公頃事發後,方委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組成專案小組展開調查,並於1991年11月21日開第十次校園規劃及校舍興建委員會議,討論社科院大樓和男生宿舍大樓興建計劃所受之影響並決定請校園規劃小組地層滑動因查明前先行研擬替選方案。<ref name="name=4"> 《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九七期,第五十七版 </ref>
1991年12月3臨時校務會議決定將社科院大樓興建地點自校區遷移至校區。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徐維志]]提出興建社科院大樓的兩項替選方案,甲案擬拆除[[大勇樓]]和籃球場、乙案擬拆除[[大智樓]][[]]。會議中,總務長[[劉漢]]提出丙案,擬不拆除大勇樓直接籃球場址興建社科院大樓。校方將這三項方案共列,提供校務會議代表票選。<ref name="name=4"> 國立政治大學,1992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8第20版頁8380。</ref>


==建方案==
====
1992年1月18日第七十三次校務會議中,替選方案票選結果出爐:將大勇樓及籃球場一併拆除,興建12至16層大樓,同時規劃社科院、國際事務學院、法律學院、地政學院。<ref name="name=5"> 國立政治大學,1992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8期第23版,頁8383。</ref>不過,為配合未來十年校務發展計畫及校園整體規劃之需求,本案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後,最終決議不拆除大勇樓,僅興建於籃球場處。原社科院大樓將併同國際事務學院等學院,興建為16層樓之綜合院館大樓,並委請台大建築城鄉研究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83%E4%B8%96%E5%AD%9F 黃世孟]教授對綜合院館進行整體規劃。<ref name="name=6">國立政治大學,1993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00期第42版,頁8567;國立政治大學,1993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03期第17版,頁8758。 </ref>


於1991年12月3舉行之臨時校務會議中,校園規劃小組[[徐維志]]教授代表提出兩種興建社科院大樓的替選方案會議中,總務長[[劉興漢]]亦補充另一替選方案,故最後三種替選方案進入表決,分別為拆除[[大樓]]和籃球場、拆除[[大智]]和[[大仁樓]]、不拆大勇樓而直接在籃球場處興社科院大樓共三種將社科院大樓興建地點遷移至他處的方案。<ref name="name=5"> 《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九八,第二十,8380頁 </ref>於1992年1月18日之第七十三次校務會議中替選方案票選結果出爐:將大勇樓及籃球場一併拆除,興建十二至十六層大樓,同時規劃社科院、際事務學院、法律學院、地政學院。<ref name="name=6"> 《政治大學校刊》第一九八期,第二十三版 </ref>
1993年10月2,11家築師參與社科院大樓的比圖建築師之作品圖被置於[[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公開展覽一週,供全校師生參觀。校園規劃委員會於同年10月16日複評會議中,決議由吳明修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1994年6月17日工程發包由嘉連營造有限公司承包興建。<ref name="name=7">國立政治大學,1993年12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07第40版,頁9029;治大,1994年7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10第41版頁9195。</ref>


終,社科院大樓將併同國際事務學院等學院興建為十六樓之綜合院館大樓並委請台大建築城鄉研究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83%E4%B8%96%E5%AD%9F 黃世孟]教授對綜合院館進行整體規劃。<ref name="name=7">《政治大學校刊》第二零三期,第十七版,8758頁 </ref>
承包商嘉連營造有限公司於1995年8月29日開始動土興建。但是到了1996年年初嘉連營造發生財務危機,負責人遠走國外,工程就此停擺,校方依合約與其止契約關係,改由緯倫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施工並於1996年10月1日再次動工,2000年3月竣工。完工後的社科院分為南北兩棟,地面16層地下二層,總面積為40202.44平方公尺,高度67.53公尺,工程造價 611,354,225元。<ref name="name=8">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1月30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20期第20版,頁10085;國立政治大學,1995年11月30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16期,封面;臺北市工務局建管處,使用執照84使字第140號。 </ref>


1993年10月2日,綜合院館大樓的建築圖徵選共有11家建築師參與比圖各建築師之作品圖被置於[[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室公開展覽一週供全師生參觀。於10月16日的複評會議中,委員決定由吳明修建築師事務所獲得工程之設計及監造權。<ref name="name=8">《政治大學校刊》第二零七期,第四十版,9029頁 </ref>
==落成和使用==
2000年5月20日,綜合院館大樓落成典禮舉行由校長[[鄭丁旺]]、前校長[[張京育]]、前長[[李元簇]]、前長[[歐陽勛]]、總統府資政[[李煥]]、社科學學院院長[https://ah.lib.nccu.edu.tw/scholar?id=277&locale=zh_TW 陳小紅]、法學院院長[https://ah.lib.nccu.edu.tw/scholar?id=10527&locale=zh_TW 陳敏]共同剪綵。<ref name="name=9">國立政治大學,2000年8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33期,封面。</ref>


==興過程==
這棟築2000年至2025年間由社會科學院、法學院及國際事務學院等共同使用,設置教室、教師研究室、系所辦公室,以及圖書分館、演講廳、博物館等多種功能。<ref name="name=10">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綜合院館南棟電梯告示牌。</ref>。本大樓不僅用於教學,也用於行政辦公、大型會議場地及圖書館分館等多功能用途,因此命名為「綜合院館」。


1994年6月17日,綜合院館大樓建築工程完成發包,由嘉連營造有限公司以新台幣8億3500萬元承包興建,預計於1300個晴雨天內完工。<ref name="name=9">《政治大學校刊》第二一零期,第四十一版,9195頁 </ref>動土典禮舉辦於1995年8月29日。<ref name="name=10">《政治大學校刊》第二一六期封面 </ref>
==參考資==
1996年年初,承包商嘉連營造有限公司發生財務危機,導致工程停擺,校方依合約與其終止契約關係,改由緯倫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施工,並於1996年10月1日開始動工,預計於1999年10月完工。<ref name="name=11">《政治大學校刊》第二二零期,第二十版,10085頁 </ref>
 
==落成及現今用途==
 
2000年5月20日,綜合院館大樓落成典禮舉行,由校長[[鄭丁旺]]、前校長[[張京育]]、前校長[[李元簇]]、前校長[[歐陽勛]]、總統府資政[[李煥]]、社會科學學院院長[https://ah.lib.nccu.edu.tw/scholar?id=277&locale=zh_TW 陳小紅]、法學院院長[https://ah.lib.nccu.edu.tw/scholar?id=10527&locale=zh_TW 陳敏]共同剪綵。<ref name="name=12">《政治大學校刊》第二三三期封面 </ref>現今之綜合院館囊括公共政治學系、經濟學系、財政學系、社會學系、政治學系、地政學系、民族學系等系所辦公室,以及圖書分館、演講廳、社科院教師研究室、民族學博物館、教室等多功能用途。<ref name="name=13">社會科學學院綜合院館南棟電梯告示牌 </ref>
 
==舊資料==
 
因校園朝山上校區規劃之理念,原本社會科學大樓預計興建於季陶樓後側,為地下1層,地上4層之建物,於1991年6月完成發包,預計1993年完工。1991年11月21日發生地層滑動,學校召開臨時校務會議,決定原計劃興建之社會科學大樓,移建至山下校區大勇樓後籃球場處,並採高樓層方式興建。
 
1993年10月2日,政大計劃於山下校區大勇樓後側興建16層的綜合院館大樓徵圖評選作業截止收件,計有11家建築師參加比圖,並將各建築師之作品置於行政大樓7樓第一會議室公開展覽供全校師生參觀。10月16日,校規會委員評選結果,由吳明修建築事務所獲得本工程之設計及監造權。1994年6月11日完成發包作業;1995年8月29日,建築工程開土動工典禮。1996年10月,原承包商嘉連營造有限公司發生財務危機,致工程停擺。政大依合約處理,改由保證廠商緯倫營造有限公司承包。該棟大樓規劃將括院系辦公、研究教學、大型會議場地及圖書館分館等多功能綜合用途,故命名為「綜合院館」(綜合大樓),預計由社會科學院、法學院及國際事務學院等共同使用。
==參考資==
*〈校園建物歷史-綜合院館,屹立寥廓〉,《政治大學校史》,(臺北,2007.05),第1版
 
[[Category:山下校區]][[Category:建築物]][[Category:校園建築]]

於 2025年3月25日 (二) 14:52 的最新修訂

綜合院館,1995年興建,2000年完工,位於山下校區西側操場和景美溪河堤之間,為地上16層樓,地下2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
綜合院館圖書分館位於南棟一樓,自1997年起開始規劃,2001年3月16日正式開放使用,經常可看見同學於此處讀書和小憩。攝影者:林鈺喬,攝於2025年。
綜合院館一樓留有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連儂牆,迄今同學們仍會針對各類社會議題,不時在牆上張貼文宣以發表聲音。連儂牆的存在已與同學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形成眾聲喧嘩卻又自然共存的校園一隅景象。攝影者:林鈺喬,攝於2025年。

綜合院館,1995年興建,2000年完工,位於山下校區西側操場和景美溪河堤之間,為地上16層樓,地下2層樓之鋼筋混凝土建築。[1]

規劃

綜合院館稱為社科院大樓,原本規劃興建於山上校區。1991年2月22日校園規劃委員會決議,擬興建社科院大樓於山上校區,經公開評選,由錢紹明建築師設計,東帝士營造公司得標承造。建築基地位於季陶樓後側新闢山坡地。同年6月21日,預計1993年3月底前完工。[2]

1991年11月12日,政大山上校區坡地發生地層滑動,造成木柵老泉里45巷張姓居民老宅後側坍塌,環山道路斷裂長度約六百公尺,校區土地塌陷約六公頃。事發後,校方委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組成專案小組展開調查,並於1991年11月21日召開第十次校園規劃及校舍興建委員會議,討論社科院大樓和男生宿舍大樓興建計劃所受之衝擊,會中決調查地層滑動原因,並研擬綜合院館興建替代方案。[3]

1991年12月3日臨時校務會議決定將社科院大樓興建地點自山上校區遷移至山下校區。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徐維志提出興建社科院大樓的兩項替選方案,甲案擬拆除大勇樓和籃球場、乙案擬拆除大智樓大仁樓。會議中,總務長劉興漢提出丙案,擬不拆除大勇樓,直接在籃球場原址興建社科院大樓。校方將這三項方案共列,提供校務會議代表票選。[4]

興建

1992年1月18日第七十三次校務會議中,替選方案票選結果出爐:將大勇樓及籃球場一併拆除,興建12至16層大樓,同時規劃社科院、國際事務學院、法律學院、地政學院。[5]不過,為配合未來十年校務發展計畫及校園整體規劃之需求,本案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後,最終決議不拆除大勇樓,僅興建於籃球場處。原社科院大樓將併同國際事務學院等學院,興建為16層樓之綜合院館大樓,並委請台大建築城鄉研究所黃世孟教授對綜合院館進行整體規劃。[6]

1993年10月2日,11家建築師參與社科院大樓的比圖,所有建築師之作品圖被置於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室公開展覽一週,供全校師生參觀。校園規劃委員會於同年10月16日複評會議中,決議由吳明修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1994年6月17日工程發包,由嘉連營造有限公司承包興建。[7]

承包商嘉連營造有限公司於1995年8月29日開始動土興建。但是到了1996年年初嘉連營造發生財務危機,負責人遠走國外,工程就此停擺,校方依合約與其終止契約關係,改由緯倫營造有限公司承攬施工,並於1996年10月1日再次動工,2000年3月竣工。完工後的社科院分為南北兩棟,地面16層,地下二層,總面積為40202.44平方公尺,高度67.53公尺,工程造價 611,354,225元。[8]

落成和使用

2000年5月20日,綜合院館大樓落成典禮舉行,由校長鄭丁旺、前校長張京育、前校長李元簇、前校長歐陽勛、總統府資政李煥、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小紅、法學院院長陳敏共同剪綵。[9]

這棟建築2000年至2025年間由社會科學院、法學院及國際事務學院等共同使用,設置教室、教師研究室、系所辦公室,以及圖書分館、演講廳、博物館等多種功能。[10]。本大樓不僅用於教學,也用於行政辦公、大型會議場地及圖書館分館等多功能用途,因此命名為「綜合院館」。

參考資料

  1. 彭明輝,2007年5月,〈校園建物歷史-綜合院館,屹立寥廓〉,《政治大學校史》,第1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2. 國立政治大學,1991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3期,第39版,頁7969;國立政治大學,1991年7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5期第46版,頁8112。
  3. 國立政治大學,1991年12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7期第57版,頁8315。
  4. 國立政治大學,1992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8期第20版,頁8380。
  5. 國立政治大學,1992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198期第23版,頁8383。
  6. 國立政治大學,1993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00期第42版,頁8567;國立政治大學,1993年3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03期第17版,頁8758。
  7. 國立政治大學,1993年12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07期第40版,頁9029;國立政治大學,1994年7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10期第41版,頁9195。
  8. 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1月30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20期第20版,頁10085;國立政治大學,1995年11月30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16期,封面;臺北市工務局建管處,使用執照84使字第140號。
  9. 國立政治大學,2000年8月31日,《政治大學校刊》,第233期,封面。
  10.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綜合院館南棟電梯告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