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公哲」:修訂間差異
(→生平) |
(→軼事)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05 次修訂) | |||
第1行: | 第1行: | ||
[[image:熊公 | [[image:熊公哲1.png|right|200px|thumb|熊公哲(1895-1990)]] | ||
熊公哲 | 熊公哲(1895-1990),字翰叔,號果庭。中國古典文學學者,1946年任教中央政校,講授諸子之學。1955年應聘任教政治大學中文系,1959年兼任系主任,曾任中文研究所所長,1972年退休。 | ||
==生平== | ==生平== | ||
1895年9月21日生於[https://zh.wikipedia.org/zh-tw/奉新县 江西奉新]鄉間仕紳家庭,家中昆仲三人居幼。笤齡就學於父謇修公手創建賢小學,能日誦千文、撰文不落俗套,受業師余介卿獎掖,由是益發憤向學。1910年就讀江西南昌知名學府[https://zh.wikipedia.org/zh-tw/南昌市心远中学 私立心遠中學],中學畢業後負笈北平,1916年考進[https://www.pku.edu.cn 北京大學]中文系<ref name=":0">歐陽祖經,1966年,〈南昌熊純如先生墓表〉,《江西文獻》第8期,頁20。</ref>。1919年大學肄業期間,參加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試及第,頗受眾人矚目。 | |||
1921年自北大文科畢業,最初任職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廳<ref name=":1">林香葵,1988年1月25日,〈永遠年輕的人 講課不帶課本的熊公哲〉,《大華晚報》。</ref>,暇餘則執教鞭於北平[https://zh.wikipedia.org/zh-tw/华北大学 私立華北大學]及[https://zh.wikipedia.org/zh-tw/中國大學 私立中國大學],1925年應昔日師長熊純如邀請,返回江西南昌擔任心遠大學教席,講授詩歌及諸子之學。後心遠大學因財務困難停辦,遂於1926年重返母校心遠中學執教,同時間也在南昌[https://baike.baidu.hk/item/%E5%8D%97%E6%98%8C%E5%B8%82%E7%AC%AC%E4%B8%80%E4%B8%AD%E5%AD%B8/803970 省立江西第一中學]兼課。 | |||
熊公哲雖出身文人,但未嘗以文士自限;曾自謂生平以漢諸葛武侯、唐陸贄以及清曾國藩三人為典範<ref name=":2">〈國大代表熊公哲訃聞、行狀各三份〉,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80007270001A。</ref>。1927年6月中共在南昌發起暴動失敗後,贛省滿目瘡痍、政務需人孔急,一度加入江西省政工作。先於1929年9月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次年4月轉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1929年至1930年回歸教育本行,出任省立江西一中校長。 | |||
1931年間時值國民政府圍剿紅軍,撰寫「以有定治無定」剿匪方策,上書時任河南省主席[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A%89%E5%B3%99 劉峙],獲劉賞識,延聘入蓮幕。1934年擔任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1936年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5%BF%E5%AE%89%E4%BA%8B%E5%8F%98 西安事變]發生後,豫皖綏靖公署發佈重要公告,均出自其手筆<ref name=":3">同註2。</ref>。1937年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長官,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同年劉峙調宜昌任職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隨劉轉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公餘在河南大學兼課。1938年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衛戍總司令部同上校諮議。同年5月調中央訓練團受訓。 | |||
中訓團結訓後,旋即奉調[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6%B0%91%E6%94%BF%E5%BA%9C%E8%BB%8D%E4%BA%8B%E5%A7%94%E5%93%A1%E6%9C%83%E5%A7%94%E5%93%A1%E9%95%B7%E4%BE%8D%E5%BE%9E%E5%AE%A4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同上校處員。此後供職侍從室達八年之久。1941年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在侍從室襄贊戎幕期間,曾應邀至中央政治學校及中央大學等校兼課,講授古文及諸子之學。前政大校長[[李元簇]]、[[歐陽勛]],以及前文理學院[[徐佳士]]等人,當年在重慶小溫泉就讀政校時,均曾受業門下<ref name=":4">聯合報,1984年8月18日,〈熊公哲大壽 美總統函賀〉,《聯合報》。</ref>。 | |||
1945年抗戰勝利,軍委會侍從室奉令裁撤,1946年專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職。政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在寧期間一度擔任國史館編修。1947年膺選為江西奉新縣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ref name=":5">〈熊公哲〉,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9-210000-2112。</ref>。 | |||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隨國民政府渡臺,最初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1954年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次年應校長[[陳大齊]]之聘,擔任中文系教授,1959年再兼系主任,以及研究所教授,課餘並在臺灣師範大學兼課。 | |||
1972年自政大退休。1990年4月因肺炎入住臺大醫院,同年4月29日病逝,享嵩壽96歲。2005年,熊家後人及門下弟子依其名成立果庭書院,以紀念這位國學前輩。 | |||
==著作== | ==著作== | ||
* 《荀 | 熊公哲早年沉浸於翰藻,及長鑽研諸子百家之學,三十以後,則專注於孔學和儒家之間的辨疑。其孔學論述主要觀點有二:一為「魯教與齊教」不同,另一則為「孔子非儒」<ref name=":6">江西文獻出版社,1990年6月,〈熊公哲先生行狀〉,《江西文獻》。第141期。</ref>。歷年出版著作如下: | ||
* 《王安石政略》: | |||
* 《 | * 《荀卿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 ||
* 《孔學發微》:正中書局,1985 | * 《王安石政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 ||
* 《果庭讀書錄》: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 * 《仰止詹言》(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53年); | ||
* 《 | * 《孔學發微》(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 ||
* 《果庭文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
* 《果庭讀書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
* 《荀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
* 《兩漢儒家諸子荀學乎申韓乎》(臺北:作者自行出版,年份不詳)。 | |||
==軼事== | ==軼事== | ||
熊公哲自北京大學畢業初入行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後,文壇風氣逐漸轉向文藝革新,伴隨[https://zh.wikipedia.org/zh-tw/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運動]興起,有許多人跟隨這股風氣改變寫作模式,但熊則「不驚不惑、抱道自固,未嘗曲己以從」。他一方面和[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A%89%E5%B8%AB%E5%9F%B9 劉師培]、[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C%A0%E5%B0%94%E7%94%B0 張爾田]等人窮研經史百家之學;另一方面,則私從[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E%97%E7%B4%93 林琴南]、[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A9%AC%E5%85%B6%E6%98%B6 馬通伯]、[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7%9A%E6%B0%B8%E6%A8%B8 姚永樸]等人,宿問古文法。他曾說:「丈夫讀書,舉手投足,當指天下萬世而為期,一時之晦塞,終身之寂莫,所甘心焉。且自昔荊榛之中,蕭艾彌望之壤,必有一二芳草茁乎其間,以搘柱之。」<ref name=":7">同前註。</ref>。 | |||
任教心遠大學期間, | 熊公哲1925年任教江西南昌心遠大學期間,和當時同校任教學者余仲詹、汪闢疆、王曉湘等三人,並稱「江右四子」。四人各有擅長;余仲詹長於訓詁、汪闢疆長於詩、王曉湘長於詞,而熊公哲則長於諸子之學。其中尤以熊公哲最為年輕,每逢開課總吸引許多學生前來聽講,熊上課從不帶課本講義,卻能引經據典、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令心遠學子十分佩服<ref name=":8">同前註。</ref>。 | ||
曾在紐約大學執教的熊玠,在接受記者訪問述及其父,「一生都將自己置身於與書為伍的小天地中,不煙不酒,也不看電影,更沒有任何享受,但是卻永遠都抱有一份赤子之心。」門生高大鵬則說,熊老師自喻是「孔門的掃地童」,終身願為發揚孔學為己任,要做一位不倒的掃地童<ref name=":9">張必瑜,1984年8月19日,〈國學大師自喻掃地童 九十大壽禮金決移獎學用〉,《中央日報》。</ref>。 | |||
==大事紀== | ==大事紀== | ||
第37行: | 第45行: | ||
|年份||事蹟 | |年份||事蹟 | ||
|- | |- | ||
|1897||江西奉新 | |1897年||9月21日(農曆8月3日)生於江西奉新縣岡霞村 | ||
|- | |||
|1916年||就讀國立北京大學 | |||
|- | |||
|1919年||參加高等文官考試及格 | |||
|- | |||
|1921年||自國立北京大學畢業,留平任教 | |||
|- | |||
|1923年||擔任北平私立華北大學、私立中國大學等校教授 | |||
|- | |||
|1925年||應昔日中學校長熊純如邀請,返回江西南昌擔任心遠大學教授 | |||
|- | |||
|1927年||9月南昌暴動結束後,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 | |||
|- | |- | ||
| | |1928年||4月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 | ||
|- | |- | ||
| | |1929年||擔任江西一中校長 | ||
|- | |- | ||
| | |1930年||中原大戰後上書劉峙,建言獲劉認同,聘為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 | ||
|- | |- | ||
| | |1936年||1月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 | ||
|- | |- | ||
| | |1937年||1月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 | ||
|- | |- | ||
| | |1937年||9月隨劉峙調宜昌任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 | ||
|- | |- | ||
| | |1938年||3月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同上校諮議 | ||
|- | |- | ||
| | |1938年||5月入中央訓練團受訓,並加入國民黨 | ||
|- | |- | ||
| | |1939年||奉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處員上校 | ||
|- | |- | ||
| | |1941年||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 | ||
|- | |- | ||
| | |1945年||侍從室奉令裁撤,專任中央政治學校 | ||
|- | |- | ||
| | |1945年||中央政治學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任國史館編修 | ||
|- | |- | ||
| | |1947年||膺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江西奉新) | ||
|- | |- | ||
| | |1949年||隨國民政府渡臺,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 | ||
|- | |- | ||
| | |1955年||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應聘中文系教授 | ||
|- | |- | ||
| | |1957年||中國文字學會第二屆理事 | ||
|- | |- | ||
| | |1959年||兼任中文系主任 | ||
|- | |- | ||
| | |1962年||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常務理事 | ||
|- | |- | ||
| | |1971年||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理事 | ||
|- | |- | ||
| | |1972年||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三屆理事 | ||
|- | |- | ||
| | |197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 ||
|- | |- | ||
|1972|| | |1972年||自政大退休 | ||
|- | |- | ||
| | |1976年||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七屆理事 | ||
|- | |- | ||
| | |1977年||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八屆理事 | ||
|- | |- | ||
| | |1977年||臺北正中書局出版《孔學發微》 | ||
|- | |- | ||
| | |1990年||4月29日病逝臺大醫院,享嵩壽96歲。 | ||
|- | |- | ||
| | |2005年||12月30日熊家後人及門下弟子成立果庭書院,以資紀念。 | ||
|} | |} | ||
第98行: | 第118行: | ||
[[Category:政大人物]] | [[Category:政大人物]] | ||
[[Category:政大教職員]] | [[Category:政大教職員]] | ||
[[Category:中文 | [[Category:中文系教師]] | ||
[[Category:文學院]] | [[Category:文學院]] | ||
[[Category:中國文學系]] | [[Category:中國文學系]] | ||
於 2024年10月9日 (三) 04:11 的最新修訂
熊公哲(1895-1990),字翰叔,號果庭。中國古典文學學者,1946年任教中央政校,講授諸子之學。1955年應聘任教政治大學中文系,1959年兼任系主任,曾任中文研究所所長,1972年退休。
生平[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895年9月21日生於江西奉新鄉間仕紳家庭,家中昆仲三人居幼。笤齡就學於父謇修公手創建賢小學,能日誦千文、撰文不落俗套,受業師余介卿獎掖,由是益發憤向學。1910年就讀江西南昌知名學府私立心遠中學,中學畢業後負笈北平,1916年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1]。1919年大學肄業期間,參加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試及第,頗受眾人矚目。
1921年自北大文科畢業,最初任職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廳[2],暇餘則執教鞭於北平私立華北大學及私立中國大學,1925年應昔日師長熊純如邀請,返回江西南昌擔任心遠大學教席,講授詩歌及諸子之學。後心遠大學因財務困難停辦,遂於1926年重返母校心遠中學執教,同時間也在南昌省立江西第一中學兼課。
熊公哲雖出身文人,但未嘗以文士自限;曾自謂生平以漢諸葛武侯、唐陸贄以及清曾國藩三人為典範[3]。1927年6月中共在南昌發起暴動失敗後,贛省滿目瘡痍、政務需人孔急,一度加入江西省政工作。先於1929年9月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次年4月轉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1929年至1930年回歸教育本行,出任省立江西一中校長。
1931年間時值國民政府圍剿紅軍,撰寫「以有定治無定」剿匪方策,上書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獲劉賞識,延聘入蓮幕。1934年擔任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1936年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西安事變發生後,豫皖綏靖公署發佈重要公告,均出自其手筆[4]。1937年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長官,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同年劉峙調宜昌任職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隨劉轉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公餘在河南大學兼課。1938年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衛戍總司令部同上校諮議。同年5月調中央訓練團受訓。
中訓團結訓後,旋即奉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同上校處員。此後供職侍從室達八年之久。1941年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在侍從室襄贊戎幕期間,曾應邀至中央政治學校及中央大學等校兼課,講授古文及諸子之學。前政大校長李元簇、歐陽勛,以及前文理學院徐佳士等人,當年在重慶小溫泉就讀政校時,均曾受業門下[5]。
1945年抗戰勝利,軍委會侍從室奉令裁撤,1946年專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職。政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在寧期間一度擔任國史館編修。1947年膺選為江西奉新縣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6]。
1949年國共內戰局勢逆轉,隨國民政府渡臺,最初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1954年國立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次年應校長陳大齊之聘,擔任中文系教授,1959年再兼系主任,以及研究所教授,課餘並在臺灣師範大學兼課。
1972年自政大退休。1990年4月因肺炎入住臺大醫院,同年4月29日病逝,享嵩壽96歲。2005年,熊家後人及門下弟子依其名成立果庭書院,以紀念這位國學前輩。
著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熊公哲早年沉浸於翰藻,及長鑽研諸子百家之學,三十以後,則專注於孔學和儒家之間的辨疑。其孔學論述主要觀點有二:一為「魯教與齊教」不同,另一則為「孔子非儒」[7]。歷年出版著作如下:
- 《荀卿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 《王安石政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 《仰止詹言》(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53年);
- 《孔學發微》(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 《果庭文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 《果庭讀書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荀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 《兩漢儒家諸子荀學乎申韓乎》(臺北:作者自行出版,年份不詳)。
軼事[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熊公哲自北京大學畢業初入行時,正值五四運動前後,文壇風氣逐漸轉向文藝革新,伴隨新文化運動興起,有許多人跟隨這股風氣改變寫作模式,但熊則「不驚不惑、抱道自固,未嘗曲己以從」。他一方面和劉師培、張爾田等人窮研經史百家之學;另一方面,則私從林琴南、馬通伯、姚永樸等人,宿問古文法。他曾說:「丈夫讀書,舉手投足,當指天下萬世而為期,一時之晦塞,終身之寂莫,所甘心焉。且自昔荊榛之中,蕭艾彌望之壤,必有一二芳草茁乎其間,以搘柱之。」[8]。
熊公哲1925年任教江西南昌心遠大學期間,和當時同校任教學者余仲詹、汪闢疆、王曉湘等三人,並稱「江右四子」。四人各有擅長;余仲詹長於訓詁、汪闢疆長於詩、王曉湘長於詞,而熊公哲則長於諸子之學。其中尤以熊公哲最為年輕,每逢開課總吸引許多學生前來聽講,熊上課從不帶課本講義,卻能引經據典、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令心遠學子十分佩服[9]。
曾在紐約大學執教的熊玠,在接受記者訪問述及其父,「一生都將自己置身於與書為伍的小天地中,不煙不酒,也不看電影,更沒有任何享受,但是卻永遠都抱有一份赤子之心。」門生高大鵬則說,熊老師自喻是「孔門的掃地童」,終身願為發揚孔學為己任,要做一位不倒的掃地童[10]。
大事紀[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年份 | 事蹟 |
1897年 | 9月21日(農曆8月3日)生於江西奉新縣岡霞村 |
1916年 | 就讀國立北京大學 |
1919年 | 參加高等文官考試及格 |
1921年 | 自國立北京大學畢業,留平任教 |
1923年 | 擔任北平私立華北大學、私立中國大學等校教授 |
1925年 | 應昔日中學校長熊純如邀請,返回江西南昌擔任心遠大學教授 |
1927年 | 9月南昌暴動結束後,擔任江西靖衛處科長 |
1928年 | 4月任江西自治籌備處科長 |
1929年 | 擔任江西一中校長 |
1930年 | 中原大戰後上書劉峙,建言獲劉認同,聘為駐豫特派綏靖公署同上校參議 |
1936年 | 1月轉任豫皖綏靖公署同上校秘書 |
1937年 | 1月隨劉峙轉任第一戰區,擔任陸軍第一督練公署同上校秘書 |
1937年 | 9月隨劉峙調宜昌任湘鄂川黔邊區綏靖公署,任鄂湘川黔邊區公署同上校諮議 |
1938年 | 3月隨劉峙調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擔任同上校諮議 |
1938年 | 5月入中央訓練團受訓,並加入國民黨 |
1939年 | 奉調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擔任處員上校 |
1941年 | 轉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第十組同上校副組長 |
1945年 | 侍從室奉令裁撤,專任中央政治學校 |
1945年 | 中央政治學校復員南京,隨校東遷,任國史館編修 |
1947年 | 膺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江西奉新) |
1949年 | 隨國民政府渡臺,擔任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國文教員 |
1955年 | 政治大學在臺復校,應聘中文系教授 |
1957年 | 中國文字學會第二屆理事 |
1959年 | 兼任中文系主任 |
1962年 |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常務理事 |
1971年 | 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屆理事 |
1972年 |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三屆理事 |
1972年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
1972年 | 自政大退休 |
1976年 |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七屆理事 |
1977年 |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第十八屆理事 |
1977年 | 臺北正中書局出版《孔學發微》 |
1990年 | 4月29日病逝臺大醫院,享嵩壽96歲。 |
2005年 | 12月30日熊家後人及門下弟子成立果庭書院,以資紀念。 |
連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 歐陽祖經,1966年,〈南昌熊純如先生墓表〉,《江西文獻》第8期,頁20。
- ↑ 林香葵,1988年1月25日,〈永遠年輕的人 講課不帶課本的熊公哲〉,《大華晚報》。
- ↑ 〈國大代表熊公哲訃聞、行狀各三份〉,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80007270001A。
- ↑ 同註2。
- ↑ 聯合報,1984年8月18日,〈熊公哲大壽 美總統函賀〉,《聯合報》。
- ↑ 〈熊公哲〉,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系列二十一,編號:129-210000-2112。
- ↑ 江西文獻出版社,1990年6月,〈熊公哲先生行狀〉,《江西文獻》。第141期。
- ↑ 同前註。
- ↑ 同前註。
- ↑ 張必瑜,1984年8月19日,〈國學大師自喻掃地童 九十大壽禮金決移獎學用〉,《中央日報》。